7-2 表面淬火的种类及应用

表面淬火是将钢快速加热到转变点(奥氏体区域)以上,然后在内部温度升高之前将其快速冷却以仅固化表面的过程。如表1所示,表面硬化有四种类型:火焰硬化、感应硬化、电子束硬化和激光硬化。它们仅在加热和冷却操作上有所不同,用同一钢种可以获得的表面组织和表面硬度几乎相同。

表1 表面淬火的种类

种类主要内容
火硬化加热燃烧火焰加热
热源乙炔气+氧气等
冷却水或水溶性冷却剂
感应淬火加热高频感应加热
热源1-500 kHz
冷却水或水溶性冷却剂
电子束淬火加热电子束加热
热源真空
冷却无需冷却液(自冷)
激光淬火加热激光加热
热源CO2激光、YAG激光
冷却无需冷却液(自冷)

其中感应淬火是更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,主要应用于S45C、SCM435等机械结构钢的轴和齿轮。高频线圈快速加热钢表面使其淬火硬化,一般使用1~500kHz的宽频率范围。加热是通过高频振动在表面附近流动的涡流进行的,频率越高,表面层上流动的电流越多。因此,当固化层的深度较浅或物体较小时使用高频,而当物体要固化到内部时使用低频。

淬火方法包括固定式一次性淬火法,即在完全不移动加工材料的情况下加热和冷却加工材料,以及移动淬火方法,在移动加工材料时依次加热和冷却加工材料。例如,图 1 显示了垂直移动淬火方法。被处理物在旋转的同时被连续快速加热,并被冷却剂快速冷却以跟随被加热的部分。这是轴类常用的方法,也进行横向移动淬火。

图1 垂直移动淬火方法概要及各区域金属组织

图1 垂直移动淬火方法概要及各区域金属组织

金相组织与普通淬火相同,如图2所示,硬化层为马氏体。然而,由于它在短时间内快速加热,因此可以获得比正常硬化组织更细的马氏体。如果表面硬化,则很可能在使用过程中损坏或在后抛光过程中产生裂纹,因此通常在淬火后进行低温回火(200℃以下)。

图2 感应淬火S35C的显微组织

图2 感应淬火S35C的显微组织

高频淬火S45C的硬度转变曲线如图3所示,淬硬层深度包括有效硬化层深度和总硬化层深度,规定了高频淬火。测量方法有宏观组织试验法和硬度试验法两种,通常采用硬度试验法。除非另有规定,有效硬化层深度是硬化层表面到临界硬度位置的距离。该临界硬度由待测钢的碳含量(标准的中值)决定。顺便说一下,如图3所示,S45C有效硬化层的极限硬度值为450HV。硬化层总深度是硬化层表面到硬化层与织物的物理(硬度)或化学性质(微观结构)差异无法区分的位置的距离。

图3 感应淬火S45C的硬度转变

图3 感应淬火S45C的硬度转变

表面淬火的更大特点是被处理物体既有耐磨性(表面)又有韧性(内部)。此外,由于硬化硬化层具有高压缩残余应力,它还具有优异的耐疲劳性。下面列出了表面淬火的优缺点。

  • 〔优势〕
  • 待处理的物体既有耐磨性(表面)又有韧性(内部)。
  • 由于硬化层具有较大的压缩残余应力,因此被处理物具有优良的抗疲劳性。
  • 加工引起的淬火变形和尺寸变化小。
  • 这是一个短时间的处理。
  • 即使加工的材料是质量效应较大的钢种,也容易对大型零件进行淬火硬化。
  • 部分淬火相对容易。
  • 〔坏处〕
  • 由于无法进行准确的温度测量,因此需要经验因素。
  • 由于碳的固溶与普通淬火相比不足,因此回火温度较高时容易软化。
  • 除非将淬火温度提高到比正常淬火时高50~100℃左右,否则无法获得足够的硬度。
  • 淬火硬化程度取决于加工产品中所含碳化物的种类和大小。
  • 突出物和尖角等边缘容易过热。
   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我们仅作为信息分享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promaxsts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    原文链接:优钢网 » 7-2 表面淬火的种类及应用

    发表评论

    加载中~

    加入本站VIP会员订阅计划,海量钢材知识免费查看

    目前为止共有 3654 位**的VIP会员加入! 立刻加入VIP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