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13热模钢失效分析及工艺改进

点击上方↑关注模具行业。

新的模具行业投稿系统正式上线!点击(模具行业 (cnki.net))在线办公系统中的作者提交系统可以在注册后按照提示提交。欢迎提交! 针对实际生产H13研究热作模具钢分流桥根部过早开裂现象,利用DeForm-3D有限元模拟软件模拟了分流组合模具的挤出过程,研究了不同工作带长度对模具应力场和金属流动均匀性的影响规律。研究发现,当工作带长度为6 时mm、焊接室深度为12 mm分流桥根部等效应力更小,应力分布均匀,下模带出口坯料流量均匀。研究结果为铝型材热挤压成型H13合理设计钢模具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数。 数值模拟;分流组合模;挤出成型;模具参数;H13热作模具钢0 引 言H13热作模具钢(成分为4Cr5MoSiV1)它是目前应用更广泛的热作模具钢之一。因其强度高、韧性好、热疲劳性能好,广泛应用于铝合金、镁合金等金属加工制造业[1-4]。传统挤出工艺穿孔针采用的模具结构简单,产品无焊缝,可减少粗晶环等缺陷,但需要经常更换芯轴,管道前端偏心度大。目前,分流组合模[5、6]已逐渐取代穿孔针法,采用分流组合模具可获得壁厚均匀、尺寸精度高的产品,具有设备操作简单、生产周期快、成本低等优点。但由于形成产品形状的复杂性、挤压力过高、冷热疲劳的影响,分流组合模具必须合理设计[7、8]。于宝义等[9]对模具的分流比和焊接角进行了优化和模拟,通过验证模具优化后的强度,得到了合理的模具结构参数;岳博文等[10]通过模拟不同分流孔的深度,分析了不同分流孔的模具深度,提高了模具的早期分流组合深度。1 分流组合模1.1 分流组合模具的工作原理和几何模型分流组合模具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。在挤压杆的挤压力下,坯料沿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。**阶段,坯料被分流桥分为4股金属流,然后沿分流孔进入焊接室;第二阶段,金属在焊接室内缓慢流动,相互接触,然后进行焊接;第三阶段,金属焊接后在出口工作带上形成。1   分流组合模工作原理工作带是在模孔中确定挤出型材的形状、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区域,初始值为4 mm,焊接室的深度是从分流桥底部到模孔入口的垂直距离,取12

模具钢材

mm。图2为淬火锯切后的汽车配件型材,图3为模具分流桥根部开裂,造成模具报废。图2   汽车配件型材截面图3   模具分流桥根部开裂1.2 模拟条件设置以实际生产工艺参数为基础,坯料初始温度设置为510 ℃,直径为φ178 mm;假设模具、挤压筒和挤压杆刚性,初始温度分别为480、440和20 ℃;挤压速度为3 mm/s;坯料与模具挤压筒之间的摩擦因数设置为0.4;每步长1 mm,总模拟步数为600;通过计算坯料横截面积和型材横截面积,得出挤压比约为40.1。分流组合模在靠近模口处坯料的变形量较大,容易造成网格畸变,因此需要对网格进行局部划分[10]。采用相对法划分网格,网格基础数为40 000,更小边缘尺寸为3.12 mm,进入上模的坯料启动局部网格划分,划分比例为0.1;进入下模的坯料也启动局部网格划分,划分比例为0.05;上模采用相对法划分网格,网格基数为4

模具钢材

万 ,更小边缘尺寸为1.99 mm,局部网格在分流桥部分划分,划分比例为0.1;下模也采用相对法划分网格,网格基数为40 00,更小边缘尺寸为2.13 mm,局部网格分为焊合室和工作带,分为0.1。挤压杆和挤压缸分为少量网格。坯料和模具材料的性能如表1所示[9]。

表1   坯料和模具材料的性能

2 模拟结果和分析工作带长度L对于研究对象,在不改变其他工艺参数的情况下,分析流动金属在不同工作带长度下对模具的应力影响和流动均匀性,降低模具分流桥的等效应力,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。2.1 工作带长度对模具零件应力的影响图4显示焊合室深度为12 mm、工作带长度不同的上模等效应力分布。从图4可以看出,当工作带长度为4、6、8 时,分流桥应力集中mm当时,模芯附近分流桥的等效应力分别为778、716和865 MPa。图5显示了分流桥相同点在不同工作带长度下的等效应力值。从图5可以看出,在不同的质地下,6 mm工作带长度的等效应力值比4、8 mm工作带长度等效应力值小,梯度变化相对温和,表明工作带长度下上模分流桥应力分布更加均匀。当模具局部区域应力集中,在循环负荷的重复作用下,裂纹首先在这里产生。在连续使用过程中,裂纹扩展,更终导致模具部件断裂。此外,工作带过长会导致金属流动不均匀。阳极氧化后,成型产品表面两侧和中间颜色不均匀,壁厚差;工作带过短会降低产品尺寸稳定性,加深模具零件磨损,缩短模具使用寿命[11、12]。因此,在设计模具时,应合理设计工作带的长度。4   工作带长度不同的上模等效应力

(a)工作带长度为4 mm (b)工作带长度为6 mm (c)工作带长度为8 mm

图5   工作带长度不同的分流桥等效应力图6显示焊合室深度为12 mm、工作带长度不同的下模等效应力分布。从图6可以看出,工作带越长,下模的更大等效应力越大。当工作带长度为4、6、8 时mm当下模具的更大等效应力依次增加。如果工作带长度过长,模芯在金属流动过程中可能会变形,影响成型件的表面质量。6   工作带长度不同的下模等效应力  (a)L=4 mm (b)L=6 mm (c)L=8 mm2.2 模具出口流量分布不均匀会影响成型件的表面质量,因此必须调整工作带的长度,使金属流出工作带的速度更加均匀。为了有效地表示金属流出模孔速度的均匀性,利用金属流出工作带的流动分布因子来衡量[13-15],计算公式如下:(1)公式:DMVi——工作带出口节点数量流动分布因子;-规定平面节点i轴向流速,mm/s;——规定平面上所有节点的平均流速,mm/s。在不同工作带长度的型材上取相同的8点DeForm-3D在软件的后处理中,利用点跟踪功能提取此时8个质点的流速。流速因子分布及各点流速分布曲线如图7所示。从图7可以看出,不同工作带长度下的流速因子分布为4、6、8 mm当通过计算得知其极差分别为0.061 33、0.008 14、0.023 2.随着工作带长度的增加,工作带出口空白的流量越均匀,但在一定程度上,模具出口空白的流量变得不均匀,当工作带长度为6 时mm当流动因子波动更小时,工作带长度下的金属流动更加均匀。7   根据工作带长度,流动因子分布和各点流速分布曲线6 mm试生产改进的工艺参数设计模具。改进前,模具生产8×103 kg根据改进参数设计的模具左右报废11.6×103 kg,模具分流桥根部仍无明显裂纹,成型产品质量符合要求。3 通过模拟可以看出,当工作带长度为6 时mm与工作带长度4、8 相比mm分流桥根附近等效应力更小,应力分布均匀。当工作带长度为6 时,使用点跟踪功能观察流速分布mm当流动因子波动更小时,工作带长度下的金属流动更均匀。工作带长度为6 mm实际生产改进工艺参数设计的模具,铝型材挤出量达到11.6×103 kg模具分流桥根部无明显裂纹,超过改进前8×103 kg的产量。

1. 刘恒三、祁烨思、左玲立等.新型H13基体钢的热稳定性[J].2020年41(7)材料热处理学报:151-157.

2. 吉国强、蔡 榕、葛贵明等.H13分析了钢模芯开裂的原因[J].2020年41(6)铸造技术:553-556.

3. BABU V,BALASIVANANDHA P S,ANANTHA P K.Microstructure homogeneity in AA6063 alloy processed by cyclic expansion extrusion[J].Defect and Diffusion Forum,2018:4695.

4. HWANGYEONG MAW,YI HUNG LIN. Plastic flow analysis in hot aluminum extrusion of asymmetric parts[J].Materials Science Forum,2017:4543.

5. 邓汝荣.空心铝型材双孔分流组合模设计[J].2013、39(9)模具行业:65-68.

6. 赵茂密、姜小龙、兰天虹等.分流组合模挤压工艺参数6005A铝合金型材焊接质量的影响[J].2018年46(4)轻合金加工技术:20-25,38.

7. 王赫男.铝型材挤压模孔流量计算及工作带优化设计[D].2014年长沙:中南大学6-10.

8. 赵富胜.铝型材挤压生产新技术及设备[J].2019年48(1)有色金属加工:16-23.

9. 于宝义,闫丽,宋鸿武,等.分流组合模的数值分析和优化设计[J].2007(5)塑性工程学报:79-82.

10. 岳博文、刘鹏、范克顺等.分流孔深度对平面分流组合模挤压成型的影响[J].2018年25(3)石化技术:84-85.

12. 杨志高、徐永礼、庞祖高等.基于Deform-3D方管铝合金型材等温挤压变速挤压值模拟[J].2015年40年锻造技术:152-157.

13. 曾文浩、魏刚、邓小亮等.CAE铝型材挤压模拟分析软件的应用比较[J].2017年43(4)模具行业:13-18.

14. 迪利青,张士宏.分流组合模具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和模具优化设计[J].2009年塑性工程学报,16(2):123-127,143.

15. 张允继.铝型材挤压工艺模拟及模具优化设计[D].合肥:合肥工业大学,2015:40-42.

▍原作者:王汉 1李亨 1 徐凡凡 1朱晓勇 2王东明 3

▍作者单位:1. 合肥工业大学 航空结构件成形制造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;2. 合肥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;3. 池州九华明坤铝业有限公司

《模具行业》杂志不接受任何代理提交。本杂志**的官方网站——模聚网,请访问该网站提交

请添加发行部或致电订阅杂志0773-垂询
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我们仅作为信息分享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promaxsts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原文链接:优钢网 » H13热模钢失效分析及工艺改进

发表评论

加载中~

加入本站VIP会员订阅计划,海量钢材知识免费查看

目前为止共有 3654 位**的VIP会员加入! 立刻加入VIP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