钒对热作模具钢表面渗碳组织和性能的影响

原标题:钒对热作模具钢表面渗碳组织和性能的影响

0引 言

渗碳是金属表面处理方法之一。渗碳处理后,工件表面和内部有不同的组织特征:表面为过分析体,组织为珠光体和渗碳体;过渡区为分析珠光体,心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亚分析组织[1]。渗碳工件具有表面硬度和良好的心韧性。淬火后,表面处于压力应力状态,能更好地承受磨损、疲劳和冲击载荷[2]。此外,在金属中添加适当的合金元素也可以改变钢的组织和性能V它是钢二次硬化的重要元素,硬度高,可塑性强,不易氧化[3,4]。V添加到钢中可以细化晶粒,降低热敏感性,提高强度和耐磨性[5]。然而,钒的价格非常高。在大规模生产中,必须考虑成本合理调整V更佳比例。岳超华等[6]分析Mn、Cr和Si结果表明,机械合金化为600 ℃真空热处理可采用单相渗碳体,Si添加抑制渗碳体的产生,添加Mn、Cr促进渗碳体的产生。研究了程巨强[7]15MnNi4Mo对其组织和表面硬度的影响表明,680 ℃回火、820 ℃加热油冷,200 ℃回火热处理可细化渗层组织,提高渗碳层表面硬度。郝士明等[8]研究4Cr5MoVSi(H11)结果表明,钢的内氧化渗碳层组织,H11钢在0.19%~0.88在%碳势下渗碳时,可以实现M7C3碳化物沉淀在渗碳层中,碳势对渗碳层组织有明显影响0.49%提升到1.36当碳势达到时,表面碳含量和碳化物数量逐渐增加1.42%时,渗碳层表面出现M3C碳化物,这种碳势明显高于热力学估计值。由于碳钢具有一定的塑性、韧性、强度和良好的切割性,质量调节处理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,但淬火性差,容易产生裂纹,渗碳处理可以提高钢的表面硬度,减少裂纹。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V基于市场对提高中碳热作模具钢性能的需求,对热作模具钢渗碳后的性能和组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V含量为冶炼、锻造、退火、质量调节处理三种试验钢,渗碳处理工艺相同,组织性能综合评价,揭示V热作模具钢表面渗碳的影响规律。

1试验材料及方法

1.1 试验材料

含有试验材料V量为0、0.2%、0.55%的3种4Cr5Mo2VSi钢,分别命名为V0、V2、V55,如表1所示,将样品切割成10 mm×10 mm×30 mm长条。渗碳前样品为1 030 ℃油淬及580 ℃表面硬度分别为423、485和470 HV0.2N。用碳化硅砂纸打磨样品表面,然后抛光到镜面,更后在丙酮环境中清洗干燥超声波。

表1 试验钢化学成分 ( 质量分数 )

1.2 渗碳处理

滴注气体渗碳炉试验RQ3-25-9首先进入对流气体N2,在650 ℃下预热30 min,达到渗碳温度后,保温30 min3 真空渗碳时间h,扩散碳势为0.9,扩散时间为2 h,500 渗碳压力Pa[9]碳化后,冷却至淬火温度830 ℃并保温30 min,200 ℃回火3 h,如图1所示。

图1

1.3 组织性能

用线切割渗碳样品,沿中心切割长方体试块,用4%硝酸酒精溶液腐蚀。M-4XC倒置金相显微镜用于观察横截面的截面形状S-3400N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。FM-ARS900显微硬度测试仪测量渗碳层的硬度梯度,载荷为0.2 N,保持时间15 s,每个样品至少测量3次,以减少测量误差,并用硬度梯度法测量渗碳层的厚度[10]。HT-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样品进行常温摩擦磨损试验,试验载荷为10 N,转速为100 r/min,30 试验时间min,旋转直径为φ5 mm,磨件采用Si3N4球体试验无润滑。

2测试结果及分析

2.1 显微组织

从表面到基体的渗碳试样组织呈三层结构,如图2所示。从图2可以看出,不包括V晶粒大,渗碳不均匀,影响表面硬度和耐磨性。V随着渗碳过渡层马氏体组织尺寸的增加,硬度高,耐磨性好。对于渗碳钢,添加说明V改善其过渡层的组织结构。

图2

图3显示了金相显微镜下渗碳层心部的形状。从图3可以看出,当V含量为0.2%和0.55许多白色碳化物颗粒分布在渗碳层心,V含量越高,碳化物颗粒越小,分布越分散。当材料损坏时,粗碳化物很容易连接成网状,导致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开裂或剥落。相比之下,分散的颗粒碳化物组织更理想,足够的碳浓度确保了零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[11]。

图3

距离表面100 μm的位置进行EDS扫描每个元素的浓度,如图4所示。从图4可以看出,渗碳层中有大量的白色颗粒。从能谱数据可以看出,白色颗粒富含C、V、Cr等元素。通过样品的显微结构和EDS样品表面的渗碳层主要基于能谱数据分析VC等碳化物的形式存在。在真空渗碳热处理过程中,活性碳原子在高温下通过原子扩散到基体表面[12]。

图4SEM及EDS能谱数据

2.2 硬度值梯度

试验钢渗碳前后硬度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。渗碳后三种试验钢的硬度大大提高。V量为0、0.2%和0.55%时制备的样品表面硬度值分别约为822.9、1 078、1 215 HV0.2 N,在V含量为0.55%时获得更高表面硬度,说明VC沉淀可以提高样品的表面硬度。此外,合金碳化物会导致晶格畸变和位错,从而加强组织。

表2 试验前后维氏硬度HV )

样品表面的梯度硬度如图5所示。V含量为0、0.2%和0.55555、702的深度分别为555、702和894 μm。3试验钢硬度值的下降趋势基本相同,表面渗碳层硬度值远高于基体硬度值。在相同的渗碳过程中,V含量为0.55%与0.2试样渗碳后表面硬度明显高于不含V因为V原子与C产生原子反应VC或V2C,改变表面结构,提高模具钢的表面硬度。

模具钢材

5 试验钢渗碳后的硬度梯度

2.3 摩擦系数

图6显示了三种试验钢离子渗碳后的摩擦系数曲线。从图6可以看出,样品首先进入磨合期。目前,三种试验钢的摩擦系数增长迅速,波动较大。V含量为0.2%与0.55%时摩擦系数分别稳定0.55和0.4左右,未添加V试验钢摩擦系数更高0.6。这是因为摩擦磨损在开始时首先致密VC化合物层和渗碳层的高硬度抑制了塑性变形[13]。随着摩擦时间的延长,表面化合物层受损,形成高硬度渗碳颗粒、磨损颗粒,减少接触面积,降低摩擦系数[14]。V含量增加,样品表面硬度增加,摩擦系数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。

图6 渗碳后摩擦系数

图7显示100 渗碳处理试验钢r /min摩擦磨损表面SEM微观形状7(a)所示为未添加V由于承载能力不足,表面容易形成分层和硬颗粒[15]。在摩擦损伤和塑性变形的相互作用下,摩擦表面环境恶化,磨损量增加。7(b)所示为V含量为0.2在同一

模具钢材

摩擦条件下测试钢渗碳层的磨损形状,可见少量磨屑堆积和剥落坑。V含量提高到0.55犁沟和磨粒出现在表面时可以添加V后试钢的磨损机理由原来的粘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。

图7 摩擦磨损SEM形貌

3结束语

对不同V含量试验钢进行渗碳和性能试验V含量分别为0,0.2%和0.55%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用于三种试验钢(SEM)观察。

(1)结果表明添加V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仍由马氏体组成,但不会改变V碳化物和晶粒粗大的问题得到了改善。

(2)添加V之后,试验钢的表面硬度和渗层厚度都有所提高。V与C易于组合形成VC颗粒增强体,VC硬度高,弥散性好,可加强基体,提高模具钢硬度。

(3)当V含量为0.55%时,试验钢的摩擦系数更低,为0.4,主要原因是渗碳后试验钢表面VC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摩擦,使其含有V试验钢的摩擦系数比不含V试验钢更稳定。

作者:作者: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工程学院回搜狐多看

责任编辑:
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我们仅作为信息分享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promaxsts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原文链接:优钢网 » 钒对热作模具钢表面渗碳组织和性能的影响

发表评论

加载中~

加入本站VIP会员订阅计划,海量钢材知识免费查看

目前为止共有 3654 位**的VIP会员加入! 立刻加入VIP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