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13钢气硬氮化与气软氮化比较分析技术

导 读
厚德载物,传递能量;喜欢的话,点击顶部分享交流平台 H对比分析了13模钢气体硬氮化和气体软氮化的原理、工艺参数和组织性能。结果表明,气体硬氮化和气体软氮化各有优缺点,应采用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氮化方法。关键词:气体硬氮化、气体软氮化、H13模具钢、铝型材挤压DAXINGcp
1
1、前言H13模具钢碳钒含量高,耐磨性好,韧性相对较弱,耐热性好,强度硬度高,耐磨韧性高,综合力学性能优异,抗回火稳定性高,是目前应用更广泛、更具代表性的热模具钢。H13模具钢经过适当的淬火 回火等热处理后,可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。挤压模具直接接触高温锭,承受高温、高压、剧烈摩擦,工作条件差,易磨损疲劳,显著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。H13钢模具的表面改性是全面提高模具寿命的关键。采用表面渗氮技术提高模具材料的表面质量是一种低成本、方便、实用的处理方法。常用的氮化方法有气体氮化、液体氮化、光离子氮化、真空氮化等。气体氮化可分为硬氮化和软氮化。2
1.2
2.气体硬氮化2.1.气体硬氮化的原理,即气体渗氮,是指氮原子在一定温度下渗入钢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。为了区分它与气体的软氮化,也称为气体硬氮化。气体渗氮时,将工件放入炉中并放置NH气体直接输入500~5600℃ NH3气体在高于480℃时经热分解如下:2NH3 →2〔N〕 3 H大多数产生大解氮原子的氮原子N2气体,少量活性氮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,然后扩散到工件内部。一段时间后,工件表面获得一定深度的氮化层。氮化层包括外层的化合层(也称为白色亮层)和相邻的扩散层(也称为暗黑色层)。白色亮层对磨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气体渗氮后,其组织主要为ε相与γ′相、处理不当容易产生ξ相,应尽量避免ξ相的产生。ε相和γ′硬度高、结构致密、耐磨性好的化合物层(白亮层);ε电极电位高,耐腐蚀性好,提高了工件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。铁和合金元素在基体中(Mo、V、Cr等)与氮具有较强的亲和力,与氮原子形成多种合金氮化物,显著提高氮层的硬度;各种氮化物的比例大于铁。氮渗透后,材料表面形成较大的残余压力应力,可抵消无外拉应力,显著提高钢的抗高周疲劳性能。.2.氮化规律气体氮化的主要工艺参数是氮化温度、氮化时间和氨分解率。它们对氮化速度、氮化层深度、氮化层硬度和耐磨性、耐腐蚀性和韧性有很大的影响。当氮化时间与氨分解率相同时,氮化层随温度升高而增厚,氮化弥散度降低。当温度升高到580时℃以上后,表面硬度下降。氮原子扩散速度减慢,渗透层浅,表面硬度高,脆性大。氮化温度一般控制在520-540℃。氨分解率一般控制在20%-60%以内,一般在40%左右。氨分解率大于60%会降低氮化层的硬度和耐磨性;大于70%后,氮化层的深度会急剧下降。氮化保温时间取决于氮化温度和氮化层的深度要求。保温时间越长,氮化层越深,但渗透硬度会降低。3
1.2
3.气体软氮化3.1.原理气体软氮化,即气体氮碳共渗,是指以气体渗氮为主,以渗碳为辅的低温氮碳共渗。常用介质有50%氨 50%吸热气体(Nitemper法);35%-50%氨气 50-60%放热气体(Nitroc方法)和氨滴注乙醇或甲酰胺。在软氮化过程中,由于碳原子在软氮化过程中ε软氮表面是碳和氮的常见化合物,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磨性。在气体软氮化过程中,碳原子溶解度低,很快达到饱和状态,沉淀了许多超微碳化点。作为氮化物结晶的核心,这些碳化点促进了氮化物的形成。当表面氮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,就会形成ε
4
4、对比分析4.1.试验内容取同批次H共有4件模具钢,其中2件用于气体硬氮化,另外2件用于气体软氮化。气体硬氮化氮化工艺如下:氮化温度530±10℃,氮化时间为15小时,氨分解率为25%-30%。样品编号为1-2。氨和甲酰胺是气体软氮化的共渗介质。氮化过程如下:氮化温度为570±10℃,保温期氨分解率控制在25%-30%,甲酰胺滴量为70-80滴/分,保温时间为3-4小时;净化期氨图1是所得样品渗氮层硬度梯度的比较。因此,四个样品的表面硬度与硬度梯度曲线相似H模具钢的渗氮层气体软氮化后,模具钢的渗氮层硬度差别不大。表面硬度为1000-12000HV,所有这些都可以满足铝型材热挤压的需要。气体软氮化硬度曲线陡峭的特性尚未显示,这可能是渗透深度测量不足的原因。图2至图5为1-4样氮化后白色亮层的金相显微图。可以发现,4样品的白色亮层厚度差距很小。图2图3图4图55
1.2
5、结论
H13模具钢气体硬氮化和气体软氮化后,硬度与白亮层的差距很小,能更好地适应铝型材热挤压的工作环境。气体软氮化效率高,但工艺相对复杂,对操作人员要求高。铝型材制造商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氮化方法。6
1.2
参考文献
潘建生
中南大学出版社吴锡坤,铝型材加工实用技术手册,2006
蔡美良 丁蕙林 孟沪龙,新编工模具钢金相热处理,机械工业出版社,2001-05
楼芬丽 张开 张建华 方国平,H13钢表面处理技术,金属热处理,2002,27(6):28-30
1998年,21(2),邓汝荣 郭海涛,铝型材挤压模气体软氮化工艺,28-31
● 新铝型材挤压后续表面处理工艺
● 新经典大型铝型材复杂模具设计成功
● 铝挤压模具设计技术高效实用
● 各种特殊铝合金生产技术及模具设计分析
● 铝型材壁厚和悬臂大的特殊模具设计
● 大型挤压模具设计及挤压缺陷及质量分析
● 对铝型材挤压焊接、条纹、暗痕的控制和消除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
● 这里有20个更新修模大师的绝招,值得深入研究,图文解说!
● 新统计42种新铝合金一模多出 (孔 )挤压特性及设计技术
● 详细的设计步骤(包括电子地图)教你如何用平整度测量模具。
感谢您抽出 · 来阅读此文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我们仅作为信息分享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promaxsts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原文链接:优钢网 » H13钢气硬氮化与气软氮化比较分析技术
原文链接:优钢网 » H13钢气硬氮化与气软氮化比较分析技术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