压铸模具技术规范

1 目地:标准企业冲压模具、生产制造的技术性、检测标准,在消费者沒有特别要求的情形下,做为企业模具生产、工程验收的规则。
2 应用领域:适用企业生产制造的铝、镁、锌压铸件的设计方案、生产制造、工程验收、运送全过程。
3 引入规范:GB/T8844-2003 压铸件技术标准
GB/T1804-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形和视角公差
GB/T1184-1996 样子公差和部位公差未注公差值
GB/T197-1981一般外螺纹公差与相互配合
4 技术标准
4.1压铸模具原材料、热处理设备规定
压铸模具零件采用的原材料、热处理设备规定:应满足表1。
表1:压铸模具零件常见原材料及热处理工艺规定
零件名字
材 料
热处理工艺规定
与金属材料饱和溶液触碰的零件
凹模镶块、型芯、滚轮中成型部位
4Gr5MoV1Si(H13)、GS-344(德国蒂森)、DAC55(日本日立)、DHA1(日本大同市)、DH31-S(日本大同)、DIEVAR(德国进口)、日本山阳(上海市博优模貝)
HRC 46-48
直浇道镶块、进胶口套、分离锥等浇筑系统软件
滚轮相互配合零件
定位销、导柱、(斜销等)
T 8A
HRC 50-55
摆杆
校准杆
模胚构造零件
动模套板、定模套板、支承板、动模底版、定模底板、推板、摆杆固定不动板
45
HRC 28-32
滚轮接座、滑块夹条、楔紧块、损坏块
45
HRC 40-45
4.2压铸模具几何图形规格技术标准
4.2.1成型部位未注公差的極限误差:应满足表2规定
表2 :成型部位未注公差
mm
基本上规格
≤10
>10-50
>50-180
>180-400
>400
極限误差值
±0.03
±0.05
±0.10
±0.15
±0.2
4.2.2成型部位接转弧形未注公差的極限误差:应满足表3规定
表3:成型部位弧形未注公差
mm
基本上规格
≤6
>6-18
>18-30
>30-120
>120
極限误差值
凸弧形
0 /-0.15
0/-0.20
0/-0.3
0/-0.45
0/-0.6
凹圆弧
0.15/0
0.20/0
0.30/0
0.45/0
0.60/0
4.2.3成型部位未注视角和光洁度公差:应满足表4规定(注:光洁度公差按圆锥体母线槽长短决策,视角公差按角度长边长短决策)
表 4:成型部位未注视角和光洁度公差
圆锥体母线槽或视角长边长短
≤6
>6-18
>18-50
>50-120
>120
極限误差值
±30′
±20′
±15′
±10′
±5′
4.2.4非成型部位未注公差的極限误差:应满足表5规定
表 5:非成型部位未注公差mm
公差级别
基本上规格按段
0.5-3
>3-6
>6-30
>30-120
>120-400
>400-1000
>1000-2000
>2000-4000
中级别m
±0.1
±0.1
±0.2
±0.3
±0.5
±0.8
±1.2
±2
4.2.5螺丝安裝孔、摆杆孔、校准杆孔等未注孔位公差的極限误差:应满足表6规定
表 6:螺丝安裝孔、摆杆孔、校准杆孔等未注孔位公差
mm
公差级别
基本上规格按段
0.5-3
>3-6
>6-30
>30-120
>120-400
>400-1000
>1000-2000
>2000-4000
高精密级f
±0.05
±0.05
±0.1
±0.15
±0.2
±0.3
±0.5
------
4.2.6模具零件图上外螺纹的基本上规格:应满足表7规定
表7:外螺纹的基本上规格mm
公称直径 D
牙距P
中径D2
小路D1
旋合长短
4(-0.14)
0.7
2.675
2.459 0.18
>2
≤6
5(-0.15)
0.8
4.48
4.134 0.2
>2.5
≤7.5
6(-0.18)
1
5.35
4.917 0.24
>3
≤9
8(-0.21)
1.25
7.188
6.647 0.265
>4.5
≤13
10(-0.24)
1.5
9.026
8.376 0.3
>5.6
≤16
12(-0.265)
1.75
10.863
10.106 0.335
>6
≤18
16(-0.28)
2
14.7
13.835 0.375
>8
≤24
20(-0.335)
2.5
18.376
17.294 0.45
>10
≤30
24(-0.375)
3
22.051
20.752 0.5
>12
≤36
30(-0.425)
3.5
27.727
26.211 0.56
>15
≤45
36(-0.475)
4
33.402
31.670 0.6
>18
≤53
42(-0.5)
4.5
39.077
37.129 0.67
>21
≤63
48(-0.53)
5
46.051
44.752 0.71
>24
≤71
52(-0.53)
5
48.752
46.587 0.71
>24
≤71
4.2.7压铸模具模具零件的相互配合类型和精度级别:应满足表8、表9规定
表8:模具零件的相互配合类型和精度级别
类型
工作中标准
相互配合类型和精密度
典型性相互配合零件
固定不动零件
与金属材料液触碰,遇热比较大
H7/h6(环形)
套板和镶块,镶块和型芯,套板和进胶口套、镶块、分离锥等
H8/h7(非环形)
不与金属材料液触碰,遇热较小
H7/k6
套板和导柱的固定不动部位
H7/m6
套板和定位销、斜销、楔紧块、定位销等固定不动部位
滚动零件
与金属材料液触碰,受发热量比较大
H7/f7(锌合金材料)
摆杆和推杆孔,型芯、分离锥和倒料板上的滚动相互配合部位,型芯和滚动相互配合的孔
H7/e8(铝镁合金、铝合金型材)
H7/e8(锌合金材料)
成型滚轮和镶块
H7/d8(铝镁合金、铝合金型材)
受发热量并不大
H8/e7
定位销和导柱的导滑一部分
H9/e8
推板定位销和推板导柱的导滑部位
H7/e8
校准杆与孔
表9:極限公差表 μm
基本上规格/mm
H
h
k
m
f
e
d
超过
至
7
8
6
7
6
6
7
7
8
8
-
3
10/0
14/0
0/-4
0/-6
6/0
8/ 2
-6/-16
-14/-24
-14/-28
-20/-34
3
6
12/0
14/0
0/-8
0/-12
9/ 1
12/ 4
-10/-22
-20/-32
-20/-38
-30/-48
6
10
15/0
22/0
0/-9
0/-15
10 /1
15/ 6
-13/-28
-25/-40
-25/-47
-40/-62
10
18
18/0
27/0
0/-11
0/-18
12/ 1
18/ 7
-16/-34
-32/-50
-32/-59
-50/-77
18
30
21/0
33/0
0/-13
0/-21
15/ 2
21/ 8
-20/-41
-40/-61
-40/-73
-65/-98
30
50
25/0
39/0
0/-16
0/-25
18/ 2
25/ 9
-25/-50
-50/-75
-50/-89
-80/-119
50
80
30/0
46/0
0/-19
0/-30
21/ 2
30/ 11
-30/-60
-60/-90
-60/-106
-100/-146
80
120
35/0
54/0
0/-22
0/-35
25/ 3
35/ 13
-36/-71
-72/-107
-72/-126
-120/-174
120
180
40/0
63/0
0/-25
0/-40
28/ 3
40/ 15
-43/-83
-85/-125
-85/-148
-145/-208
180
250
+46/0
+72/0
0/-20
0/-46
+33/+4
+46/+17
-50/-96
-100/-146
-100/-172
-170/-242
250
315
+52/0
+81/0
0/-32
0/-52
+36+/4
+52/+20
-56/-108
-110/-162
-110/-191
-190/-271
315
400
+57/0
+89/0
0/-36
0/-57
+40/+4
+57/+21
-62/-119
-125/-182
-125/-214
-210/-299
400
500
+63/0
+97/0
0/-40
0/-63
+45/+5
+63/+23
-68/-131
-135/198
-135/-232
-230/-327
4.3 压铸模脱模斜度技术要求
4.3.1成型部位未注脱模斜度时,形成铸件内侧壁的脱模斜度:应不大于表10的规定值(外侧壁的脱模斜度不大于表5规定值的1/2)
表10:成型部位未注脱模斜度
脱模高度(mm)
≤3
>3-6
>6-10
>10-18
>18-30
>30-50
>50-80
>80-120
>120-180
>180-250
锌合金
1°30′
1°30′
1°
1°
1°
0°50′
0°45′
0°30′
0°30′
0°15′
镁合金
2°
2°
1°30′
1°30′
1°15′
1°15′
1°
0°45′
0°30′
0°30′
铝合金
2°
2°
1°30′
1°30′
1°15′
1°15′
1°
1°
0°45′
0°30′
4.3.2圆模芯的脱模斜度:应不大于表11的规定值
表11:圆模芯脱模斜度
脱模高度(mm)
≤3
>3-6
>6-10
>10-18
>18-30
>30-50
>50-80
>80-120
>120-180
>180-250
锌合金
2°
2°
1°30′
1°15′
1°
0°45′
0°30′
0°30′
0°20′
0°15′
镁合金
2°
2°
1°30′
1°15′
1°15′
1°
1°
0°45′
0°30′
0°30′
铝合金
2°
2°
1°30′
1°15′
1°15′
1°
1°
1°
-
-
4.3.3文字符号的脱模斜度:10°-15°。
4.4 压铸模形位公差技术要求
4.4.1模具结构零件和有配合关系结构的形位公差:应符合表12、表13、表14的要求
表12:模具结构零件的形位公差
零 件 名 称
选 用 精 度
导滑部位
导柱
工作面对配合面的跳动:0.01
推板导柱
工作面对配合面中心线连线的跳动:0.01
导套
工作面对配合面的跳动:0.01
推板导套
模板
套板、座板、支承板
套板:基准面垂直度:侧基准面对侧基准面5级,测基准对端面基准7级;端面平行度:5级。
推板
端面平行度:300:0.04
垫块
长端侧面平行度:100:0.02
表13:模具有配合关系结构的形位公差
有关要素的形位要求
选用精度
导柱或导套的固定孔
导柱或导套安装孔的轴线与套板分型面的垂直度
5-6级
套板安装型芯和镶块的孔
套板:型芯固定孔的轴线与其他各板上孔的公共轴线的同轴度
圆形孔:6级 非圆形孔:7-8级
套板
套板:镶块圆孔的轴线与分型面的端面圆跳动(以镶块外缘为测量基准)
6-7级
套板:镶块孔的表面与其分型面的垂直度
7-8级
套板:镶块圆孔的轴线与分型面端面跳动(以镶块外缘为测量基准)
6-7级
套板:镶块孔的表面与其分型面的垂直度
7-8级
镶块
镶块上型芯固定孔的轴线对其分型面得垂直度
7-8级
镶块相邻两侧面的垂直度
6-7级
镶块相对两侧面的平行度
5级
镶块分型面对其侧面的垂直度
6-7级
镶块分型面对其底面的平行度
5级
圆形镶块的轴心线对其端面的圆跳动
6-7级
圆形镶块各成形台阶表面对安装表面的同轴度
5-6级
表14:形位公差数值表
主参数/mm
平行度、垂直度公差等级
5
6
7
8
公差值μm
≤10
5
8
12
20
>10-16
6
10
15
25
>16-25
6
12
20
30
>25-40
10
15
25
40
>40-63
12
20
30
50
>63-100
15
25
40
60
>100-160
20
30
50
80
>160-250
25
40
60
100
>250-400
30
50
80
120
>400-630
40
60
100
150
主参数/mm
圆柱度、圆跳动公差等级
5
6
7
8
公差值μm
>6-10
4
6
10
15
>10-18
5
8
12
20
>18-30
6
10
15
25
>30-50
8
12
20
30
>50-120
10
15
25
40
>120-250
12
20
30
50
>250-500
15
25
40
60
4.4.2模具零件图中未注形位公差:应符合表15要求
表15:未注形位公差μm
名称
基本长度范围
≤10
>10-30
>30-100
>100-300
>300-1000
>1000-3000
直线度
0.02
0.03
0.04
0.06
0.08
0.1
平面度
垂直度
0.03
0.06
0.1
0.1
对称度
0.1
圆跳动
0.1
4.5压铸模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
压铸模零件表面粗糙度:应符合表16的要求
表16:压铸模零件工作部位表面粗糙度
分类
工作部位
表面粗糙度 (Ra)
6.3
3.2
1.6
0.8
0.4
0.2
0.1
成形表面
型腔和型芯
○
○
○
受金属冲刷的表面
内浇口附近的型腔、型芯、内浇口及溢流槽入口
○
○
浇注系统表面
直浇道、横浇道、溢流槽
○
○
安装面
定模和动模座板,模脚与压铸机的安装表面
○
受力较大的摩擦表面
分型面,滑块楔紧面
○
○
导向部位表面
轴
导柱、导套和斜销的导滑面
○
孔
○
与金属液不接触的滑动表面
轴
复位杆与孔的配合面,滑块、斜滑块传动机构的滑块表面
○
孔
○
与金属液接触的滑动表面
轴
推杆与孔的表面,卸料板镶块及型芯滑动面滑块的密封面
○
○
孔
○
○
固定配合表面
轴
导柱和导套,型芯和镶块,斜销和弯销,楔紧块和模套等固定部位
○
孔
○
组合镶块品合面
成型镶块的拼合面精度要求较高的固定组合面
○
加工基准
划线的基准面,加工和测量的基准面
○
受压紧力的台阶表面
型芯,镶块的台阶表面
○
不受压紧力的台阶表面
导柱,导套,推杆和复位杆的台阶表面
○
○
排气槽表面
排气槽
○
○
非配合表面
其他
○
○
4.6 压铸模其他技术要求
4.6.1成型部位未注明圆角:R0.5,非工作部位棱边应倒角,型面与分型面或与型芯、推杆等相配合的交接边缘不允许倒角或倒圆。
4.6.2零件不允许有锈斑、碰伤、和凹痕等缺陷,保持无脏物和油污。
4.6.3零件经热处理后硬度应均匀,不允许有裂纹、脱碳、氧化斑点。
4.6.4应在模版的侧向基准面上作明显标记,其位置在离各基准面的边距为8mm处,标记为
Ф6深0.5mm的涂色平底坑。
4.6.5零件均应去除毛刺,图样中未注尺寸的倒角处均为0.5×45°。
4.7 压铸模总装技术要求
4.7.1模具分型面对定、动模座板安装位置的平行度:应符合表17要求
表17:模具分型面对定、动模座板安装位置的平行度μm
被测面更大长度
≤160
>160-250
>250-400
>400-630
>630-1000
>1000-1600
公差值
0.03
0.05
0.07
0.1
4.7.2导柱、导套对定、动模座板安装面的垂直度:应符合表18要求
表18:导柱、导套对定、动模座板安装面的垂直度mm
导柱、导套有效长度
≤40
>40-63
>63-100
>100-160
>160-250
公差值
0.015
0.02
0.025
0.030
0.040
4.7.3模具所有活动部分应保证位置准确,动作可靠,不得有歪斜和卡滞现象。要求固定的零
件不得相对窜动。
4.7.4在合模位置,复位杆端面应与其接触面贴合,允许以后不大于0.05mm的间隙。
4.7.5浇道转接处应光滑连接,镶拼处应密合,未注脱模斜度应不小于5°,表面粗糙度:
Ra≤0.4μm。
4.7.6滑块运动应平稳,合模后滑块和楔紧块应压紧,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四分之三,开模后限位应准确可靠。
4.7.7合模后分型面应紧密贴合,如有局部间隙,其间隙应不大于0.05mm(排气槽除外)。
4.7.8冷却水路应畅通,不允许有渗漏现象,进水口和出水口应有明显标记。
4.7.9模具吊环螺钉要确保安全吊装,起吊时候模具应平稳,便于装摸。
4.8 压铸模的验收
4.8.1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:
1)外观检查;
2)尺寸检查;
3)模具材料和热处理要求检查;
4)试模和压铸件检查;
5) 质量稳定性检查;
4.8.2模具制作者应按模具图和本技术规范对整套模具进行外观、尺寸检查。
4.8.3模具制作者应要求热处理供方,提交热处理结果的检验报告,确认符合模具图要求和本技术规范,方可转序生产。
4.8.4完成4.8.2、4.8.3项目检查并确认合格后,可进行试模。
试模工艺参数应进行记录,模具使用中活动部分动作应灵活、稳定、准确、可靠,冷却水路及液压油路应畅通、不渗漏,模具排气良好,金属液没有飞溅现象。
4.8.5试模工艺稳定后,应连续提取5-10模压铸件进行检验。模具制作者和顾客确认铸件合格后,公司开具合格证并随模具交付顾客。
4.8.6模具质量稳定性检验的生产批量:锌合金:3000模,铝、镁合金:1500模;
除与顾客有特殊约定外,上述工作应在接到被检模具后1个月内完成。
4.8.7顾客在稳定性检验期间,应按图样和本技术规范对模具主要零件的材质、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,发现质量问题应有模具制造者解决。
4.9压铸模的标志、包装、运输、贮存
4.9.1在模具非工作面的明显处应作出标志,标志应包含:模具号、模具名称、出厂日期、供方名称。
4.9.2模具交付前应清洗干净,所有零件表面应涂覆防锈剂。
4.9.3模具交付前,经试模合格后的模具应合模后水平放置,放置场地应通风、干燥,防止模具的锈蚀。
4.9.4出厂模具根据运输要求进行包装,应防潮、防止磕碰,保证在正常运输中模具完好无损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