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-2 淬火回火引起的金属组织变化

通过淬火和回火赋予特性的工具钢在购买时(退火状态)无一例外地具有铁素体(α-Fe)+碳化物组织。但是,碳化物的种类、含量、形状和大小因钢种而异。
如表1所示,淬火/回火过程中的一般显微组织变化如表1所示。碳通过淬火和加热固溶成奥氏体(γ-Fe),奥氏体通过淬火和加热变为马氏体然后,通过进一步淬火,碳化物析出。通常,不是所有的碳化物都通过淬火溶解,未凝固的碳化物总是残留。也就是说,充分展示每种工具钢特性的淬火/回火就是控制这些碳化物的固溶和析出。
市售钢材如碳素工具钢(SK材料)和低合金工具钢(SKS材料)经过球化和退火后呈现出球状Fe3C分散在铁素体织物中的外观。如图1和图2所示,正常淬火组织为马氏体和非固溶碳化物(图中850℃油冷),但淬火温度较低时铁素体残留(图中750℃)。淬火温度升高(油冷),未固溶Fe3C减少,马氏体粗大,观察到大量残余奥氏体(γR)(图中1000℃油冷)。淬火后一般回火温度为150-200℃,在此温度下ε-碳化物析出,面团组织由体心四方(bct)的淬火马氏体转变为体心立方(bcc)。回火马氏体。
市售的模具钢(SKD材料)呈现出由铁素体(α-Fe)材料和各种合金元素组成的双碳化物的混合结构。顺便说一下,代表冷作模具钢的skd11和代表热作模具钢的SKD61中所含的碳化物主要是Cr基(Cr,Fe) 7 C 3。
冷作模具用模具钢热处理过程的组织变化是碳化物通过淬火凝固,细小的碳化物通过回火析出,更后回火马氏体团与碳化物形成混合组织。热作模具用模具钢,因调质而引起的组织变化是相同的,但由于碳含量低,相当微细,因此很难用一般的方法确认调质后的未凝固碳化物。光学显微镜。以图3为例,SKD11的未溶解碳化物可以清楚地区分为白色物质,但SKD61的未溶解碳化物很难确认。
常用于冷模的SKD11含碳量高,因此淬火后始终存在γR。该钢种的一般回火温度在强调耐磨性时为150~200℃,在强调韧性时为500~550℃,但γR保持在200℃以下,所以γR低于零( SZ) 对存在问题的加工产品进行处理。这个 SZ 过程将在下一部分(2-4)中详细解释。
SKD11淬火产生的ΓR通过500℃~550℃回火转化为马氏体。然而,即使是这样500℃左右的高温回火,也几乎不可能指望通过一次回火而析出二次碳化物,而这正是回火的初衷,所以应该多做一次。重复回火。
由于热作模具钢的碳含量远低于冷作模具钢,因此淬火几乎不产生γR。而且,由于这些钢种的回火温度为500~550℃,所以不用担心γR引起的问题。
原文链接:优钢网 » 2-2 淬火回火引起的金属组织变化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