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-2 金属材料的起源和特点

在焊接中,两种金属被加热和熔化,然后冷却和硬化以将两种材料连接成一个部件。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“熔化和硬化金属”时加入?了解这种机制可以揭示由焊接引起的各种变化,例如应变的产生。
那么,首先,让我们来谈谈必须了解的金属材料的起源,以便了解焊接引起的变化机制。
日常看到的金属材料是块状材料,如图 2-1 上部(a)中的板、棒等。如果你用显微镜将这种金属材料的一部分放大100到200倍,你可以看到它是如图中(b)所示的称为晶粒的晶粒的集合。另外,详细观察这些晶粒时,如图下部(c)所示,铁原子对铁独立存在,铝原子对铝独立存在,各原子排列成规则排列,称为晶体格子。你可以看到它们是通过相互吸引的结合力连接起来的。
图 2-1 金属的形成
原子规则排列的一个示例是称为体心立方的组合,其中原子位于每个立方体的中心(重心)和立方体的中心(重心),如下部 (c) 所示图 2-1. 请理解火柴盒中有一个原子变成条纹)。图中原子之间画的线是力,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。因此,如果对金属棒或金属板施加大于键合力的力,原子之间的距离会增加、缩小或移位,从而导致材料变形。换言之,金属是由通过这些原子的结合力连接的大量火柴盒(晶格)在空间上连接而形成的晶粒的集合构成的。
如图2-2(a)所示,金属材料包括常温下以铁(α-铁)为代表的体心立方材料,该体心立方的重心原子位于在每个表面的中心。有一个面心立方材料,如图 2-2 (b) 所示。面心立方材料比纸叫箔更薄,如铝、铜、金、银等(是的,面心立方材料是由火柴盒结构组成的,所以当施加力时。它可以很容易地变形并且可以是薄的材料,例如箔)。另一方面,在铁等体心立方材料中,在火柴盒中含有成为条纹的原子,重心的条纹原子会发生干涉,难以变形。
在这些晶格材料中间表现出变形特性的材料是如图2-2(d)所示的锡等方晶格材料,它是长方体的组合,一侧有长条纹,尽管原子重心处有条纹,一侧越长越容易变形。另外,以镁为代表的图2-2(c)所示的六方晶格组合的材料,变形变得极其困难,难以期待在室温下的加工。
图2-2 金属材料的各种晶格
原文链接:优钢网 » 1-2 金属材料的起源和特点
发表评论